Jan's Tech Blog

社交媒體及數位營銷的業界網誌,包括新趨勢,以及統計與分析

Post-Bubble

這一兩年間,各大小Search Engine都接二連三的推出各種服務,一時間Email容量大了,服務更加個人化,而且搜尋功能亦強大了。與此同時,瀏覽器的市場因為Firefox加入而再度熱鬧起來。甚至有人認為這是Browser War II。還未說Wiki、Blog及RSS等技術的興起。總之互聯網這兩個年頭就是鬧哄哄的。忽然間,時間恍惚回到95、96年。

那時Microsoft開始挑戰Netscape;Yahoo、Infoseek、Altavista及Excite等爭相建立Portal及開發Personalisation Application。不得不提的是兩個來自遠方的勢力開始萌芽。挪威的Opera賣自己的輕巧;以色列的ICQ更為這個網絡引入Instant Messenger的概念。現在MSN都進入了7.0 Beta時代吧。

泡沫爆滿前的景象今天又再出現,是意味著《三國》中的合久必分、分久必合的天循環,還是大家其實是面對第二度泡沫爆破嗎?

有了前泡沫期的經驗,而且,現在的技術真正可以用在現實生活中。舉網絡電話作例子,以前的Internet Phone礙於技術及頻寬,效果一直未如理想。現在人人都讚Skype話音水準甚高;Amazon之外,Apple透過iPod成功建立了一個數碼音樂的e-business model;而Banner-supported Content Site亦隨著Blog而走入個人出版領域。

雖然泡沫前與後有很多看起來相似的客觀景象,但當中不同的就是我們已由概念走到應用。而且使用網絡的人亦比以前成熟,加上沒有了盲目的身價上漲。這一回互聯網真的可以走上成熟的路,免致再遇爆破泡沫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