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zone
這是基於早前Hitwise公佈的研究而寫的文章。我想雖然研究報告是較早時間發佈,但是其時效性也未必太大。本文章刊於ezone第 458期。小弟原文的標題是《參與就可能主導》
參與就可能主導
Web 2.0最珍貴的是甚麼呢?Bingo!就是用戶的參與。
以往傳媒主導,我們生活的日程就被他們定了,因為我們逃不出他們。但現在,我們已經不再相同,因為Web 2.0讓用戶積極參與,自己可以創造內容,而且這些內容隨時比傳統媒體優勝(或有娛樂性)。YouTube、Flickr,還有維基百科,每一樣我們都可以參與,我們都可以貢獻,這還不是「我們的時代」?
專研究網絡的顧問公司Hitwise近期發佈的一個研究卻說,原來我們還未 Ready!至少雜誌與Blogger們是這樣演繹Hitwise的報告。先看看Hitwise的報告是甚麼。原來大熱網站YouTube的龐大人流中,只有0.16%是貢獻內容的;至於Flickr呢,情況「比較好」,因為其百份比為0.2%。維基百科的用戶參與程度就是最高,約有4.6%。相對 YouTube與Flickr,這比率的確很高。不知會不會因為製作Video、圖像與文字媒體的難度各有不同,所以維基的參與率才會這麼高。
這報告面世之後,不少Blog與網站都貼出了頗為悲觀的文章。英國的IT Week就說《Users failing to interact with Web 2.0 sites》。亦有Blogger說Web 2.0是個虛假的幻像。
其實0.16%又如何?哪怕是0.16%,不夠維基的4.6%高,但我們可以否定YouTube的受歡迎程度嗎?YouTube現在遜於維基百科嗎?那就是說,這0.16%就已經夠令YouTube大紅大紫,吸引了其餘99.84%的人流,並創造了現在的成功,所以國內著名的Blogger Keso也發出了挑戰:「你是否能找到你的那個0.16%?」
不過這些都是營商者的角度。對於服務使用者來說,這些0.16%、0.20%與4.60%又有甚麼意義呢?
一如文章起初時所說,以往傳媒為我們生活編了日程。如果沒有網絡,我們今天會談的都是由傳媒而來。這是自然不過的事,但現在網絡用戶也互相影響。說得準確一點,不是互相影響,而是積極參與的網絡用戶影響沉默的大多數。耳熟能詳的巴士阿叔及Lonely girl,不正就是為我們,以至傳統傳媒決定了談甚麼,想甚麼嗎?
兩年前小弟在Blog中寫了一篇文章,談以往我在校園學過的一個理論稱為「Agenda Setting Theory」。此理論所解釋的是傳媒具有很強的力量為我們設定我們要想甚麼(即本文所提及的「日程」)。當時我只認為傳媒仍是設定日程的那位,但Web 2.0的參與者(尤以Blogger)有可能成為媒體與群眾之間的中介人。當媒體發出各討論議題之後,參與者或Blogger就會為群眾「強化」或「過濾」某些題材。
不過不足兩年,這個模式有了改變。網絡參與者的風頭與影響力都已經增長不少,反而傳媒就成了網絡與群眾的中間人。現在有報刊專門遊YouTube,訪部落格找題材,進而成為了群眾日程內的議題。Web 2.0也是社會的縮影,有主導者,有和議者,亦有沉默的大多數。願意積極參與,就有機會在意見上作出影響(未必可以影響人的想法,但至少可以設定群眾討論的議題)。
延伸閱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