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ocial
Prosperity Research的Douglas White在Hong Kong PR Network談「Social Media and Public Relations」的題目,雖然不少是老生常談,但由Research Agency的人來說一遍,的確有助把某些訊息傳遞開去的。
其實這些日子,很多的公司也尋找方法利用Social Media來推廣他們的產品及服務。但其中一大障礙並不是如何做,而是公司內部經常問「為何要做」,而且更把傳統媒體與Social Media來比較。
Douglas White這個演說有幾點是值得在這裡重申的:
1. 每個人現在均有同樣的權利去說出對各品牌、產品及服務的意見;
2. 這種Consumer Generated Contents (又稱User Generated Contents)已經漸漸取代了報刊的地位;
3. Social Media已經有權力去與傳統的傳媒對衡,為社會Set Agenda;
4. Social Media上的Conversation都是即時的、易於分享,而且都發生在公司所想像以外的環境。
簡單而言,這是一種權力轉移。把集中在傳統媒體的權力,轉移了,而且分散了。以往報刊等傳統傳媒為我們設定每天的話題,但現在互聯網讓每個人都有較多的力量,去設定這個Agenda。較為近身的例子,就是本地Forum的「推上報」。由討論區發掘到的「奇人奇事」,當記者及編輯們看到,再利用他們的手法把網上的事情報一次給未在討論區看到事情的人。
上述是一個負面的例子。較正面的,就如LG請了一班Blogger到新加坡參加他們的Prada Phone by LG的Launch Party,回港及就有傳統傳媒的報導。例如在本文附加的就是在AM730的一篇專欄,以這個活動帶來話題。
當然,世界上是沒有公平的。所以即使在Web 2.0的年代,雖然傳統傳媒的勢力已見減緩,但也不代表每個網民也有同樣的權利,為大眾設定Agenda。要得到這權利,就要看每個人如何在自己的社交網絡中,經營自己的個人品牌。例如在Prada Phone by LG的例子,他們選的,當然是一些在本港的Blogosphere或Microblogging Community具有影響力的人 (其實他們邀請的,也不是當日去的9位朋友,也有些因為工作繁忙而不能參與)。
既然是具有影響力的人,自然不會亂說亂來,因為這些人始終不想打破自己的「品牌」。當然,這類有「品牌」的人能做到比傳統傳媒吸引也有一定的原因,就是他們沒有了廣告等包袱,所以能對自己的讀者忠實一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