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an's Tech Blog

社交媒體及數位營銷的業界網誌,包括新趨勢,以及統計與分析

由100MB寬頻減價戰說起

近期又有ISP搞減價戰,其中香港寬頻更提出了新的計劃,現有客戶介紹一個新朋友用BB100可減月費至HK$99,介紹兩個就月費全免!這種人傳人的行銷手法相當厲害。前幾天我在Twitter見到友人說願意以他的名義轉去BB100的,友人願意付HK$300給轉會人士。很爆吧!當天大家都讀友人「夠狠」。但比起高登的朋友來說,這原來只是「濕濕碎」,至少我這裡就有人說會付HK$500「轉會費」,更有人在其他Thread願意給更多。

價錢及行銷手法是一個重點,但其實頻寬都是另一個重點,因為我們平時所用的頻寬可能是6M、8M,或是近期網上行推30M。但去到100M,這個「進步」又看來是很大。

這令我想起Gmail ── 那個Google在某April Fool向對手開的「玩笑」。他們推出1GB Webmail郵箱,之後大家的郵箱容量都大大提升,連不是Google的客仔也受惠。這個以GB為單位的確也大大改變了我們使用互聯網的習慣。

以往逐步加增的頻寬,現在大幅加上去,對我們有甚麼影響呢?

試猜猜我們每月每人會耗用多少頻寬呢?根據Minnesota Internet Traffic Studies稱,每位香港網民每月Per Capita的頻寬達20GB。20GB不是一個小數目,要耗用每月20GB的頻寬,我們的確要做不少事情,例如可能你晚晚OT完畢之後會跑上MyTV追劇集、或者將週末的Party連相片帶Video上載到網上、透過MSN與朋友一邊玩Video Chat,當然有些高用量人士更要包括PPStream或Sopcast等活動。

現在我們對著電腦,可能有九成活動都是連線上網的。New York Times年中時有一份報導《Online Multitasking Increases Bandwidth Demand》,其中一段談我們的超級連線生活,很貼切,很有趣的:

A more subtle driver of growth, though significant, is what Cisco calls “consumer hyperconnectivity.” Increasingly, people are running one or several Internet-connected devices at once. Cisco points to two types of this cyberjuggling. One is “active digital multitasking,” like listening to music while working online, or Web browsing while talking on a digital phone. The other is “passive networking,” like watching television while recording another program on a DVR or running Webcam surveillance systems. By 2013, households on average will have 48 Internet-connected hours in a day, Cisco says.

這「Consumer Hyperconnectivity」不正是我們的寫照,也解釋了那20GB流量去了那裡嗎?所以留意下自己的網上活動,可能你都會發覺由幾MB跳上100MB,其實也不是一件很難明白的事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