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要威又要戴頭盔:紙媒 vs 網媒
ViuTV節目《又要威又要戴頭盔》,連續兩集講傳媒,尤其講紙媒 vs 網媒。 (第一集、第二集)
我覺得自己是個Native的網絡工作者。十多年前已經做網絡的工作。當時還是用撥號網絡上網的日子,我已經跟Dom做網上雜誌,又做Streaming講波。有趣的是,我又走入了一家傳媒公司工作,而且其實我喜歡買雜誌。《小日子》、《彭博商業週刊》、《Wired》或《數位時代》其實都會買。
想談論一下節目中的一些論點。
紙媒 vs 網媒 = 深度 vs 速度?
或者是主持引導,又或者是受訪者都有這感覺,每次談網媒時,受訪者就不自覺的認為網媒只講求速度;但要有深度或養份的就要看紙媒。這個既定印象好有趣。我覺得很難用個別的傳媒來分有沒有深度。那麼電視節目有沒有深度呢?電台節目呢?
要速度就不可能有深度嗎?特首選舉七大傳媒辯論那晚,就有網媒做即時的Fact Check,那不是養份嗎?即使在香港,多個網媒都有做深度的文章,而且亦做得很快。
另外,就算不是網媒,即使是一些Facebook的帳戶,也有不少深度的文章。史兄(或被Facebook賜名為「兄史」)就時有技術文。有數據亦有分析,非常夠養份。
容錯問題:紙媒較難
紙媒容錯較低,因為每次由編採、排版到印刷,不是一時三刻可以完成的。如果有錯字,就會「名留青史」,一直讓人「傳頌」。而網絡內容沒有了出版的工序,令工作時間較充裕,而且在網頁上文字與圖片都可改;Facebook上又可以更改錯字(圖片錯?有人更會刪帖再上載)。可能這些因素都令網媒容錯性較高,而錯、白、別字時有發生。「大不少就改正囉」是較容易的事情嘛。
但錯了之後不是會沒有笑你的。現在都流行Cap圖,你錯了兩粒字,就會引起大家Cap圖來傳閱及恥笑。你改了嗎?Facebook都有View Edit History的功能,讓讀者「考古」。
我是比較幸運的,因為有朋友天生眼利,而且有閱讀這裡文章的習慣。因此當我有錯字時,他都會告之。但我作為網絡上的寫手,也應該要在這方面改善改善。
不需要考慮這份稿有沒有人看
節目去到最後,又有一位嘉賓說「做紙媒好玩之處就是可以用時間與心思去做好一份稿,而不需要像網媒般思考究竟我這樣寫會否有人看。」
我寫Blog就可以單純的寫自己喜歡的東西。我明知寫Twitter的內容一向沒有人看,但Blog就是向自己負責。但傳媒不能不思考究竟自己的內容有沒有人看吧?不論紙媒或網媒,傳媒畢竟是門生意,如果做出來的東西沒有人看,單純為「做好份稿」,這也很難說得通吧。
讀者口味差,令傳媒質素下降
有說因為現在讀者的口味差,單看惡搞、抽水內容(其實應該至少有一半是講100毛吧),所以令傳媒充斥這些內容,質素下降。「如果現在直播食屎會有很了人看,但直播最新一季的潮流,可以沒有人看的。」
其實蘋果發佈iPhone的直播是很多人看。而且惡搞或抽水一定是口味差?我都不想評論。
後話
這兩集《又要威又要戴頭盔》的內容都說成紙媒 vs 網媒。這大概是節目的設定,令內容變成一種對立,而受訪者也不自覺的跌入這對立的討論。
網媒興起,其實整個Consumer Behavior的改變。網絡已經是生活中不能缺少的部份。就算沒有網媒,其實各大品牌自家都會用社交網絡來接觸人群,發佈新消息/產品。大家由紙媒閱讀「新資訊」的習慣也會改變。所以即使沒有網媒,紙媒的生態也一定有很大的變革。況且,傳媒的老闆不論有多少社會責任,都不能單為做好份稿,而「不需要像網媒般思考究竟我這樣寫會否有人看」。
與其覺得沒有紙媒就再沒深度內容,不如找方法轉型,讓自己覺得好的深度養份可以呈現在不同的媒介吧。
Off Topic
有沒有人可以告訴我,這節目有幾位女士坐在一旁,與主持及嘉賓都沒交流。到底是甚麼一回事呢?
延伸閱讀:
#媒體觀點:葡萄記者決戰賊媒100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