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社交媒體分析] Error自肥,Viral 何故?
《Error自肥企画》做到第二個星期時,我已略略用Crowdtangle看過這節目在香港兩個社交媒體的狀況。然後看完第15集大結局《娛樂,為甚麼》之後,就立心要以數據寫一篇社交媒體的分析文章。
有關《Error自肥企画》的社交媒體分析,之前已有人做過,尤其是從Facebook或Instagram的Fans Growth方向去做。這次的嚐試以另一Approach去做這社交媒體分析:有多少人談論這個主題,而當中的討論算熱烈嗎?我覺得尤其是後半部,是我在收集Data之時已經覺得這節目厲害的。
TLDR,先由結論講起
因為大部分人主要想知數據講的立論,所以我先說這部分,然後就會在尾後加一Part,主要是談收集數據時的問題。如果大家是喜歡做數據研究,或對社交媒體分析有興趣,希望大家看完第二部分,可以給我意見,多多交流。
社交媒體,尤其是Facebook專頁,現在已經很難得到互動,但《Error自肥企画》就有能力帶起話題,並引起人討論。我嚐試把台前(肥仔、193、Dee哥、保錡)、幕後(Mike導、麥可暉、Agent L、RainP、無制限OT編集団),以及節目名稱(Error自肥企画)用來搜尋Facebook專頁、Facebook Group及Instagram的內容。時段為5月1日至5月23日。看看有Mention這些人與節目名的Post數量多少,及平均有多少互動。
好,來一個台前、幕後、節目名稱的平均數。任何有提及台前、幕後、節目名稱的Facebook Page Post(即只計專頁,主要是傳媒,尤其是ViuTV,以及KOL,例如游大東。不計Personal Account的Public Post),平均的互動數(Reaction、Comment、Share)為2,582;至於Facebook Group Post的平均互動為142。Instagram Post就更為誇張,平均互動為9,714。
換言之,在Instagram上,任何提及這節目或台前幕後的Post,不論是誰發Post,平均有9,714個互動;而Facebook Page Post也有2,582。
其實單是以「無制限OT編集団」這關鍵字出Post的,Facebook Page Post平均都有2,500個互動;Group Post 138;Instagram 8,973。
我覺得這些數字好厲害,主要有兩個原因:
如何知道這些數字叫做多?
但你會問,平均2,500個互動真是很多嗎?而第一個回應就是,TVB的節目呢?要回應這問題,我會試用「星夢傳奇」來比較。雖然我身邊不多人談及,但這大概是同溫層問題。我看不到,並不代表不存在或不夠多。但除了TVB節目,其實社會上還有各種的Topic可以比較的,例如科興、新垣結衣及FoodPanda。
單看Crowdtangle的數據,有「星夢傳奇」這關鍵字的Post,不論量與互動都不及自肥。
反而「科興」是個公眾都很關注的題目,各大小專頁、群組及Instagram帳戶的出Post量都好厲害。這也說明了,一個全社會都關注的題目,Post的數量可以高到甚麼地步。但因為其基數大,要Maintain一個高企的平均數就很難。
「新垣結衣」呢,其Scale就較接近自肥,但因為這個關鍵字除了有中文Facebook專頁與Instagram帳戶出Post之外,也同時找到日本的。事實上,Facebook專頁中,從5月17-22日當中,最高互動有「新垣結衣」這關鍵字的Facebook Page Post就是日本Post。而且就算講中文的Post,也不單只有香港的Post,至少我見到不少台灣Facebook Page都出「新垣結衣」的Post。「新垣結衣」Page Post比「Error自肥企画」多一倍,但互動數亦少一半;反而Group Post,自肥的互動數比結衣強,而Post量是非常接近的。而Instagram,結衣在質與量都較勝。
至於選「Foodpanda」這個關鍵字,也是因為最近多人談論。我必須講,很多人喜歡黃子華的Food Panda「搵食」廣告。但出Post量與互動,其實都未能與「Error自肥企画」比較,雖然應該有不少Facebook Page Post / Instagram Post是有廣告幫推的。每個Post的討論這麼少,是我有點意外的。
看過以上幾個例子,對比起《Error自肥企画》,大家都應該明白為何我說《Error自肥企画》在網絡上的Viral能力好勁吧。
193 vs Mike導,王者對決(其實也應預保錡一份)
本來說社交媒體分析,談《Error自肥企画》,但一直好像講東講西,沒有討論台前、幕後的明星呢?無錯,這次台前與幕後一樣很受歡迎。怎樣見得呢?先來個自肥人物「表現」一覽。
得到最多Facebook Page Post的是193與保錡,都超過400個Page Post;而Dee哥都有370個。他們都比Mike導的300個Page Post多;但平均的互動量,Mike導的2,200又比193的1,700及保錡的1,600好。但由於基數大,平均值就較小的情況下,這裡可以算係Super打和的。
但在Group Post,Mike導比193所得到用戶出Post的量多出一截 (657 vs 574),但平均的互動來說,Mike導完勝,182 vs 66。
至於在Instagram,Mike vs 193 vs 保錡的平均互動是7,362 vs 6,581 vs 5,209,又是Mike導贏了。而他們在Instagram的Post,都是過百的。
幕後方面,撰稿的麥可暉、還有Agent L與RainP,提及他們的Post數目是相對少的。也因為基數特別小,所以他們得出來的平均互動也是較高。這情況尤其見於Instagram。Mention他們的Instagram Post,平均的互動都超過10,000。(我私心覺得,麥可暉應該得到更多的討論,因為他的Creative為節目提供了不少好的點子)
有故事、助「呃Like」
很多人說《Error自肥企画》,紅了幕前之餘,幕後也十分多人談論。剛才說Mike導甚至比起很多話題的193在每個Post更多互動。這大概因為他是整個《Error自肥企画》的大腦。而且他的格仔形象承襲自之前的節目,很深入民心,於是就有很多人討論。
為何這麼多人願意為他們做Post呢?
最易解釋的原因就是「有數翻」。當做Post的人發現以這節目及當中的台前幕後做話題,比起講其他題目更易引起討論與互動,那就自然會選擇以這個話題來做文章。而且節目亦真的有好多點子,好多彩蛋。只要每晚乖乖地坐在電視面前看完一集,就很好些話題可以做好幾個Post,而且也很吸引人來討論。而無需用戶花很多氣力思前想後,或加工很多才做到Post。
之前說過,平時做完的Post,尤其是Facebook Page Post是很多回應的;但現在寫這個題目,對於小編及用戶來說,都是Rewarding。
這些正是我們做社交媒體要學的東西,就是製作出好的素材,讓人談論。對我來說,好的社交媒體企劃不是有多少人Like你,而是有少多人談論你。當然,今次是有人Like亦有人講。不論是以Mike導、193、保錡及節目名來搜尋,最多互動的頭幾名Facebook Page Post,都是ViuTV本身的。而以下這Post更是大部份情況下我找得到的Number One最多人互動的Post
Methodology
這次的社交媒體分析,有關選取Data的部份,我是想談一談的。如果你都是有興趣來看社交媒體數據的,希望你看完之後,跟我分享一下你的看法。
首先就是談如何去搜尋每個人的名稱在不同的Post內。Crowdtangle已經是一個較好,可以比較完整搜尋到Facebook Page / Group Post的工具。至於《Error自肥企画》台前幕後的人名,我盡量會用:中文名 + Instagram ID + 花名,例如Mike導的情況就是「格仔Mike or Mike導 or soaplau or 劉諾衡」。
不過也有兩個情況是例外一點的,一是肥仔梁業;一是Agent L / RainP。
本來肥仔梁業的Case,我搜尋的方法本應是「梁業 or fatboyip or 肥仔」,但如果搜「肥仔」,就會有很多relevant的結果,而單用前兩個字應該已經覆蓋了大部份的結果,所以我就放棄了「肥仔」這字。同樣原因,我搜尋193的Post,也沒加「193」成為其中一個關鍵字。
而Agent L與RainP,因為這兩個Term最終為我找來很多其他國家與這事無關的Post,於是我就加了一個Filter,就是在語言選中文來搜尋。似乎這個Filter也過濾了一些有關的內容,但試過多個方法之後(包括逐個沒關係的Page / Group剔除,但做了很久都未能完成),加「中文」作Search Filter是最有效的。
還有一點要提的,就是《Error自肥企画》的節目名及人名,我都是用同一個Period的,但最初我把不同的Search Term拿來與這節目比較時,每個Search Term所用的時間都有點不同,因為每個Search Term,他們Trending的時間也有差異。
其實還有好些想寫的,但也不能無止境永遠完不到一篇文章。希望這篇文章,大家會覺得有趣。
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,又想支持我的話,可以訂閱我的Patreon。兩杯咖啡的價錢,就可以每星期收到Digital / Social Media Marketing的資料,以及三段有關Social Media的簡位教學影片。
相關文章:
[社交媒體分析] YouTube四台聯播數據整理。聯播只為升View數嗎?
#TipOfTheWeek 偷步使用Instagram Reel的秘技
Clubhouse都玩SEO?配合搜尋功能,寫好自己Bi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