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an's Tech Blog

社交媒體及數位營銷的業界網誌,包括新趨勢,以及統計與分析

[社交媒體分析] 後蘋果時代 香港新聞傳媒局勢 Part I

距離香港蘋果日報差不多三個月。這幾個月,一直都聽到人說,沒有了蘋果日報,不知從哪裡讀新聞。香港真的只有一家新聞傳媒提供新聞嗎?蘋果日報再不發行,其他的新聞傳媒取代不到其地位嗎?我嚐試進行社交媒體分析,利用數據及一個簡單的問卷調查,了解下在蘋果日報離香港而去之後,香港新傳傳媒的局勢。

(這是整個分析的第一部份,另一部份稍遲會在Patreon發佈。)

比較的時段

先講講我整理數據時,分了三個不同時段,包括蘋果停刊前一個月(525-624)、蘋果停刊後第一個月(625-724)及蘋果停刊後第二個月(725-824)。這是用以作一個High Level的直接比較。

香港01吸Fans能力驚人

之前在自己的Facebook專頁發佈了一張圖,列出蘋果停刊一個月之後,主要新聞傳媒在Facebook的粉絲增長情況。因為只是一個Facebook Post,所以我只列出了增長最強的頭10名。然後我知道這個Post就引來一陣「恐慌」,因為蘋果「走後」的一個月,增長最強的就是香港01。但如果我說即使是第二個月,香港01的走勢依然冠絕香港新聞傳媒的Facebook Page,你又覺得怎樣呢?

後蘋果時代香港新聞傳媒局勢

後蘋果時代香港新聞傳媒局勢

後蘋果時代香港新聞傳媒局勢

(註:有讀者提醒我沒有加入香港獨立媒體,於是在這文章中,我作了這個修正)

首先,在蘋果停刊後一個月,頭幾位增長最強的分別是香港01、眾新聞、立場新聞、SCMP與晴報。這幾個名字,都站在政治光譜上不同的位置。這是否意味著蘋果的讀者分得很散呢?

先談「蘋果停刊,大家都走了去香港01」這個想法。當我出了那個Post之後,有讀者提醒我不如看看蘋果還在的日子,香港01的情況是怎樣呢。我以6月24日打上30日(525-624,蘋果停刊前一個月)。原來蘋果還在的最後一個月內,香港01增長比蘋果停刊那個月,甚至第二個月的增長還多。為何會有這樣增長是很難說,但我猜香港01會是有一個策略,是為他們的Facebook持續增長而作的。所以他們增長,未必與蘋果存在與否有很大關係。很多行家都知,香港01都是著重看數據,計劃增長的一家傳媒。所以他們有個特定的方法,令自己Facebook粉絲增長,是很合理的。

後蘋果時代香港新聞傳媒局勢 - 香港01粉絲增長

至於眾新聞與立場新聞,當看其6個月增長的情況,我發現了一個共通點,看起來像是「吸納」了一些蘋果讀者作為其Facebook粉絲的跡象。這就是他們發力增長的時間,都在6月中尾的時間。之前是有增長,都不像6月中尾時段般明顯。

後蘋果時代香港新聞傳媒局勢 - 立場新聞粉絲增長

後蘋果時代香港新聞傳媒局勢 - 眾新聞粉絲增長

粉絲重要嗎?我們經常會說,粉絲其實不太重要,但當我們從傳媒營運的角度來看,就不能說粉絲不重要,因為大部份的廣告商都是先看一定傳媒的Facebook專頁有多少粉絲來考慮是否在其中落廣告的。

立場新聞最能帶動FB用戶的互動

談增長及表現,除了要看粉絲,也要看其互動。先看看互動量最強的專頁。計算互動量最強,我選擇了計每個Post的平均互動量 (Per Post Engagement)。計算方法是該段時間的:

總互動量 / 總Post量

之前提過我把數據整理成為三個時段。而在三個時段中,立場新聞都是領導群雄的,只是領放的幅度是越來越厲害。至於三個時段,平均互動都名列十大的,有8家傳媒,除了立場,還有眾新聞、SCMP、獨立媒體、香港電台視像新聞、Now新聞、有線新聞及Yahoo!新聞。至於其餘的席位,就由晴報、大紀元及Hong Kong Free Press輪流拿到。

立場新聞的確很能帶動Facebook用戶跟他們互動,而且隨著粉絲增長,互動量都一直提升。

後蘋果時代香港新聞傳媒局勢

後蘋果時代香港新聞傳媒局勢

後蘋果時代香港新聞傳媒局勢

由第二時段(6月24-7月25)跳至第三時段(7月24-8月25),為惠於東京奧運港隊表現優異,由立場新聞開始,至Now新聞、有線新聞及眾新聞等,平均每個Post的互動量都明顯提升。有關各傳媒在奧運的表現,可以閱讀早前的社交媒體分析文章[社交媒體分析]張家朗、何詩蓓勇奪獎牌,社交媒體是如何反應呢?

香港01,多了粉絲,但互動不足

那麼粉絲一直上漲的香港01呢?這幾個時段之內,香港01都不入Top 10。越來越多粉絲,為何仍比不上其他新聞傳媒呢?

要答這問題,先看看我用來比較的數據,是Per Post Engagement,只用「總互動量 / 總Post量」,而不是Engagement Rate「總互動量 / 總Post量 / 粉絲數量」。雖然立場在在粉絲數與Per Post Engagement的數都佔榜首,但單從這幾段時間的數據就看到,平均互動量 (Per Post Engagement) 其實未必一定與Page Like有關。香港01在5月底時候已經有近80萬粉絲,未能打入十大;相反在十大之內的眾新聞當時只有23萬;Hong Kong Free Press只有24萬粉絲。另外,十大之內有7家是比香港01粉絲少的。

那就是說,其他傳媒在Facebook的Post比起香港01都較有傳播能力,並引發看了的用戶跟他們互動。

這是立論,但也想戴個頭盔。首先,互動量跟傳播能力(觸及率)有關,但未必一定是On Proportion的關係。舉個例,如果A與B兩個Post都有100個人看過;但A Post只有5個人Like;B卻有40個。表面上,B Post多點人看過;但實際上兩者都是傳播能力沒有分別。

另一個原因我不能說香港01在大幅增長粉絲的同時互動量不及其他人,就是一定是表現不好。這可能因為香港01在營運上有個別的考慮,令他們用現在的方法做Post。我發現他們做的Post有超過90%是Link Post。大家都知,Facebook是最不喜歡Link Post,因為會把用戶帶走。所以一般來說直接出Link Post的Reach是比較低。在這幾個月的數據中,就只有香港01與香港經濟日報是維持90%以上的Link Post的。

蘋果舊人開的新專頁

接下來想討論的是壹傳媒舊同事在蘋果日報停刊後建立的新平台。我會首先談Facebook,但要明白,其實每個平台的焦點都不同,有些在Facebook比較活躍,有些在Instagram或Youtube才是主打。所以就算在這個部份的數據中,Facebook專頁的表現未是最佳,也不一定是表現不好。例如我們見到世界仔新聞的Facebook只有3,000左右 Page Likes;但在Instagram卻有9,000 followers。

首先講我用的數據是哪個時段。為了方便比較,我就用了7月25-8月24日的時段來看這些專頁的表現。這方便我可以對照其他新聞傳媒的情況。

後蘋果時代香港新聞傳媒局勢

我觀察到一件事,就是舊同事的這些專頁,都以純網媒的形式營運。我逐個專頁造訪,發現似乎得Bossmind這個以財經為題材的平台,是有其自家網站。其餘的專頁,都是以社交媒體為主包括Facebook、YouTube及Instagram,個別有Patreon。為何會講這件事呢?正如上面談香港01時提過,當你的Business Model不同,你做Post的方法也會改變。Bossmind的網站有會員制度,於是帶人流到自己網站就會成為他們的目標;又例如米紙,他們是要谷YouTube的View數,於是很多Post都會帶人去他們的YouTube頻道。但其他不少專頁就選擇以Facebook及Instagram作重心,於是他們專心做內容,讓用戶直接在Facebook看完。這樣當然是Facebook最喜歡的模式,也因為這樣個別專頁因為順著Facebook演算法,所以就更得Facebook恩待。如果對比其他新聞媒體,娛壹、體壹及Channel C HK的Post的平均互動量,是可以躋身十大的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
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,又想支持我的話,可以訂閱我的Patreon。兩杯咖啡的價錢,就可以每星期收到Digital / Social Media Marketing的資料,以及三段有關Social Media的簡位教學影片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

相關文章:
[社交媒體分析]張家朗、何詩蓓勇奪獎牌,社交媒體是如何反應呢?
[社交媒體分析] YouTube四台聯播數據整理。聯播只為升View數嗎?
[2021 Instagram演算法] Head of Instagram Adam Mosseri回應演算法問題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